企业常用的容灾策略有哪些
企业常用的容灾策略如下:
容灾中心架构:容灾半径是衡量容灾方案所能承受的灾难影响范围的指标。不同灾难的影响范围是不同的,而距离也会影响到容灾技术的选择。容灾中心的架构按照源备端之间的距离,可分为本地容灾、同城双活、两地三中心。其中,异地容灾要求数据中心间距离须保证在三百公里以上,同时还必须做到“三不”,即不在同一地震带,不在同一电网,不在同一江河流域。
容灾中心运营模式: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主备和双活两种形式。主备模式即生产中心正常对外提供服务时,同步将数据单项复制到备端数据中心,且备端不对外提供服务。一旦生产中心故障,备端生产中心接管服务。这种模式资源投入较低且技术实施和后期维护相对简单,但是灾后业务恢复速度慢。传统主备模式的弊端在于,备端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,存在资源浪费情况。且多种潜在因素如心跳线中断、网络短时间中断、应用服务器响应不及时等,容易导致在生产中心实际运行正常情况下进行误切换,即存在“脑裂”现象。
容灾中心布局模式:布局模式可分为一对一和多对一,一对一模式需要的设备投入和实施、管理难度更高,但业务恢复速度快;而多对一模型虽然资源投入更经济,实施管理更方便,但整体业务恢复会慢一些。
容灾级别与能力:容灾系统按保护级别可分为:数据级容灾、应用级容灾和业务级容灾。从下图可以看出,三种容灾级别的功能、所需的恢复时间和投入均不相同。
容灾建设与研究策略: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,在创始初期,企业的信息系统还在逐步构建完善的过程,这个时期可针对关键业务系统进行数据级容灾;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开始稳步向上的成长期,业务系统相对初期更健全、丰富,即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选择“数据+应用”级的容灾或者“数据+应用+业务”级的容灾;在企业的成熟期,企业的业务和规模不断扩张,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选择同城双活或者两地三中心的容灾解决方案,保障数据不丢、业务不停。